袁慧莉|Yuan Hui Li|Official Site
  • Home
  • News
  • Press
  • Artworks
  • CV.
  • Exhibitions
    • 個展 solo exhibition
    •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 Publications & essay
  • Poetry
  • Contact

島嶼˙他方:台港水墨的地景建構THE ISLANDS AND OTHER PLACES:The geographical structures of ink art from Taiwan and Hong Kong

5/19/2019

Comments

 
圖片
策展人:白適銘教授
展期:2019/05/18--07/28
地點:大觀藝術中心,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二路69巷16號
​
策展論述
島嶼‧他方—台港水墨的地景建構
 
策展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白適銘
 
    島嶼,一般是指被海洋包圍的陸地,然而,根據量體大小或稱謂習慣之差異,具有島、嶼、洲、礁、岩等多重地理學上的命名。故而,從以陸地為中心的命名學角度來說,島嶼本身即帶有一種潛在的模糊性,或者,具備更為多樣的土地身分。另一方面,島嶼因為其介於大陸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擁有連結卻不隸屬的特殊位置,容易以一種獨立的概念而被定義、觀看。不過,不論其外貌或名稱如何迥異,島嶼的命名原則與陸塊或水域相近,來自中心與中心之外、孰為主從的相對位置,成為一種建構性的地理意識,反映複雜的族群、社會或地方關係。
    美國人類學及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W. Harvey)曾在其名著《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中指出:「無論外觀如何的地方,都跟空間和時間一樣,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唯一可以問的有趣問題是:地方是經由什麼樣的(多重)社會過程而建構的?」換句話說,外觀或許具有差異,然而,地方觀念或地理學意義的建構,卻無法單純依賴原始的自然特徵。社會過程的提問,同時突顯地方建構或地理命名背後的多重因素,因為在任何陸塊或水域之上,皆具有極其多樣化的移民與土著交錯的歷史。
    亦即,地理命名必非源於自然天成,絕大多數是經由社會力量加以形塑及改變的結果;同時,反映了一定的地方秩序,或「透過特定地方結構而表現出來的社會活動與制度」。(Jeff Malpas,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1999)此外,地方意識的凝聚,經常成為反映當地主體性的來源,物質結構與地方意義之建構,彼此關係緊密。置身某處,即同時在建構自身及群體的地方化觀念,並因而促使主體認同逐漸成形。(同上)我們亦可藉此說,內在於島嶼本身的地方性,是一種反映當地特殊社會環境、結構的地理屬性,成為建構有別於陸塊與水域地區主體性之重要基礎。
    台灣與香港,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交界之地,在進入近代之前,不僅居民少有往來,甚或不知彼此的存在。亦即,雖同屬島嶼,卻彷若「他方」。如同遍佈世界各地的島嶼一樣,台、港兩地曾歷經周邊或外來勢力之長期統治,具有單一或多重殖民之歷史經驗,其結果卻相當不同,主要來自內部社會結構及外部制約力量之間的差異,因而發展出各異其趣的景觀面貌。十七世紀迄於二戰結束,中國及其周邊歷經史上最為激烈的存亡挑戰,屢戰屢敗的屈辱歷史,帶來列強蠶食及移民、難民潮的四處流布,數千年強固而統一的國族正統意識,被迫進入「地方化」或「海外化」的分化局面,大陸文化概念漸形崩解。
    正統性的分化,顯示此種特殊文化轉向所經歷的地方或海外經驗,然而,卻非單純或平行移植,而須面對更為複雜、多重的社會或族群協商。尤其是二戰之後,台灣結束日本殖民,重新接受中國政權統治,並成為中華文化復興之地,儼然唯一正統所在;此時,香港則仍處英國殖民狀態,與中國的聯繫端賴漢人血緣及文化同源之關係。即便政治局勢如此不同,戰後初期以來,「水墨」即作為港台共有、共享的文化基因,成為兩地為中國繪畫進行現代化探索的共同媒介,產生超乎想像的密切關係。
    戰後以來,在中國大陸缺乏與歐美現代文化同步發展的數十年間,台港兩地的現當代水墨,雖屬於不同的政治治理,卻同時藉由「地方化」或「海外化」的過程及經驗,共同築起一個跳脫屬地主義或文化中心主義框架的轉向模型,形塑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新人文景觀。從此種角度來說,已然跳脫傳統「山水」或西方「風景」單一概念的台港水墨地景繪畫,其背後所呈現的地方性知識視野,基於國際勢力並置因而產生多樣化的移民、土著歷史,反得以產生更為開放、多元而層次豐富的「新文化」。或者說,島嶼文化可謂引帶大陸文化走向跨越洲際、拓展版圖的進取基地;同時,其特定地方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活動與制度,成為此種文化多元化或物質、意義再造的主要來源。
    本展覽,透過「島嶼」與「他方」等兩大主題概念,從地理及文化等不同層面,檢視台港兩地現當代水墨繪畫中既疏離又緊密的連結關係。尤其,探討以下問題:(一)藉由何種視覺語彙及媒材特徵,將「地景」作為一種方法,反映兩地的地理身分及文化認同?(二)現代水墨地景,如何形塑具有現代感卻不失地方主體性的「新文化」內涵?(三)突顯何種社會建構的意義與內涵?(四)涵蓋何種個人化經驗,在個人與群體、邊緣與中央之間,具備何種協商的可能性?(五)「地方化」或「海外化」經驗,形塑何種國際化可能與全球化文化現象?(六)水墨地景如何超越國族主義、帝國主義,進而進入後殖民現代化的歷程?

Comments

    時間

    September 2019
    May 2019
    January 2019
    May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September 2016

    類別

    All
    展覽

    RSS Feed

Home

News

Artworks

Biography

Contact

Copyright © 2016-2020Yuan Hui Li袁慧莉.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News
  • Press
  • Artworks
  • CV.
  • Exhibitions
    • 個展 solo exhibition
    •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 Publications & essay
  • Poetry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