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mments 評文
Works 作品
CV. 簡歷
Exhibitions 展歷
個展 solo exhibition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Publications 出版
Statement
Poems
Contact
【碳權交易藝術】畫廊產業與水墨藝術的永續發展意識
文:楊椀茹/ARTouch 編輯
在2023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臺北藝博」)特別策劃的「ART ASSET × ESG藝術資產與永續示範展區」以「執墨」為主題展呈不同世代的水墨創作。另一方面,在展售上結合數位憑證與碳權交易的創新概念,也譜寫與時俱進的新篇。尤其臺北藝博吸引最大量的藝文受眾,不僅作為展售更有教育推廣的社會意義。有鑑於全球對環境議題的重視與日俱增,甚至陸續制定相關規範予以約束企業,而畫廊產業又能如何接軌國際趨勢,也成為這次示範展區的核心議題與意識。
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
以李元佳(1929-1994)和李重重的作品參與示範展區的尊彩藝術中心陳菁螢董事長表示,畫廊協會在近幾年積極關注環境永續的議題,尊彩也配合相關策略作為示範畫廊,開始著手蒐整與提報相關數據以核算營運畫廊事務的碳排放量。儘管相較其他產業,畫廊屬於低碳排的企業體,但陳菁螢也表示,自己確實因為得知了量化的碳排數據而產生更積極的節能減碳意識和舉措。然而,她也直指:「如果只是為了節省一點開支,對於節能減碳的幫助其實不高,這仍需要大眾都有此意識並落實,才能把效益全面拓展開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響應「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目標,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已在本月試行、並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以及美國版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也計畫於明年上路,都反映出淨零轉型已超越環保議題,提升至牽動著產業鏈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等廣泛層面。
雖然響應參與示範展區,陳菁螢也認為這次導入的觀念與試行,在現階段必然會引來不解甚或質疑的聲音,但這亦是產業轉型與升級必經的過程,勢必得藉由測試、達到共識,再來做執行層面的修正,漸進式地打造適切的策略。而墨齋聯合創辦人余國樑也肯定這次舉辦的示範展區所涵括的概念極具開創性,並首開讓藝術產業得以開始面對與解決這些迫切的環境問題之先河。
尤其在國內企業益發重視ESG的落實,以及碳權交易勢將成為國際認同的模式,儘管畫廊產業並未被列為主要的監管對象,但若有跟進碳權等相關永續議題的認知,對於日後的營運其實有更大的發展可能。陳菁螢就分享道,目前在與企業洽談藝術項目的合作與交易時,已會被要求填報ESG相關評估表,以檢視畫廊在環保、永續與社會責任等方面是否能共同達到正向助益,而這必然會是越來越普遍的趨勢,畫廊也要一起面對、學習與成長。
畫廊的舉措與變革
陳菁螢表示,剛開始確實覺得蒐整這些計算碳排的細瑣資料是件大工程,但熟悉作業流程後其實就能快速處理,因此目前畫廊仍持續登錄數據以利管控相關舉措,而員工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同時達到內部教育宣導與優化的效益。以尊彩的碳排數據來看,由於經常參與國際藝博會之故,運輸是佔比最高的項目。考量到將來出國參展可能還需繳交碳邊境稅或環保相關費用,尊彩也已有因應之道,在撙節參展成本的同時亦貼合節能減碳的概念。如:包材的尺寸量測得更為精準,並採用可組裝式的設計以便重複使用,或由藝術家進行現地創作,一些所需物件也能於展覽地點再委由在地廠商製作,以降低碳足跡的累積。陳菁螢也透露,日後亦會傾向與具有環保意識的藝術家合作。
至於在畫廊的營運上,尊彩除了選用節能燈具、留意空調溫度以及不用免洗餐具等基本原則外,在設計與印製展覽邀卡也採用單純的紙材且不結合異材質或特殊塗料;為重要藝術家出版的畫冊印製量也大幅減半。而現在慣用包裝作品的氣泡布也將陸續減用甚至在之後停用,陳菁螢提到臺灣的環保科技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許多紡織業者開發出以回收的寶特瓶、咖啡渣等再製為環保纖維且仍能維持品質,也會期待與留意業者未來能同樣以回收材料開發出適合的包材。
余國樑亦對此深表同感,他指出有鑒於國際藝博會、拍賣會以及巡迴展覽等活動,是造成藝術產業中碳足跡最高的活動,所衍生的航空旅行與藝術品運輸更無疑是產生最多碳排放的兩個項目。余國樑表示,目前許多和墨齋合作的夥伴都已在交通運輸過程中採取碳抵換(Carbon Offset),儘管這是現階段朝向減碳目標的一種相對簡單但不甚完美的方式。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提高在地項目的規劃以及更加審慎評估參與國際藝博會的比例,則是將畫廊活動帶向永續發展的一種方式。因此,墨齋除了支持許多在地的藝術計畫,也已投注相當的經費將藝術項目予以數位化,像是運用視訊會議、數位展廳與線上銷售的形式,來維繫與客戶和策展人的交流。
水墨藝術的時代語言
「作為當代藝術畫廊,我們當然會關注永續發展、氣候變遷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包容性,這是我們能憑藉藝術來探討的普世人類問題。」余國樑強調道,就如同其他產業,藝術產業也有將營運模式轉向永續發展的道德責任;而畫廊和藝術家在處理環境永續的方式,除了在實務上的節能舉措,還可以透過藝術創作與策展以向公眾建立與宣傳相關觀念。他也觀察到許多藝術家都已經將環境、氣候、人類世(Anthropocene)、自然物種等議題的思考導入他們的創作實踐,這也成為墨齋在策展上的核心議題;畫廊藉由和這些水墨藝術家合作展覽或計畫,讓東亞藝術家的哲思更為普遍地被國際觀眾所理解。而他亦認為收藏家同樣會願意承擔永續收藏的道德責任;對收藏家而言,更大的影響將來自與藝術家的接觸,透過私人收藏與公共藝術贊助,以建立起個人與更廣泛的社會意識,並且認識到永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余國樑表示,水墨作為一種歷史悠遠的創作形式,最早上溯至漢代,紙、墨與筆等工具即很完善,且材料皆取自於自然,無論在材質或符號上,筆墨作為媒介和語言都體現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相互依存,並且體現出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是無論文化背景為何的人類都能有所體驗的。在此展區中,墨齋呈現的藝術家為李華生(1944-2018),其創作始自於傳統山水,而後在1990年代晚期轉向極簡主義風格,他的藝術發展進程為水墨創作與東亞藝術世界觀開創一條獨特的道路,體現水墨作為探索與傳播觀念的通用媒材和語言特性,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不可分割甚至是相互依存的狀態。
隱世哲學的自然觀照
漢雅軒將在本次展出葉世強(1926-2012)四件作品,畫廊臺灣代表葉語心對於示範展區也認同道,水墨創作在主題的呈現上多以自然為題材來呈現悠遠的意境,相當契合本屆台北藝博會所倡議的永續意識。她表示,畫廊在展前都會進行作品修復與裝裱,並會採用無酸材質並且是可逆的工序,且漢雅軒向來在展呈上便是簡潔的風格,以降低使用大量製造的工業現成物。
自幼受傳統文人教育養成的葉世強,在渡臺之後長年學禪、斲琴與彈琴的內化修為,也體現於畫面佈局上特有的簡約空靈而產生無限的時空意象,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永續的概念。而本次展品除了有其對生活周遭的景象描繪之外,創作於2008年的《尼羅河之歌》可謂較為特殊的作品,係在水墨之外加入拼貼手法,拓延出水墨創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也從而探看葉世強看待古文明象徵符號的濃厚興味,反映出他所觀察到的人類社會或文明發展的時代圖像,例如對於金字塔、十字架、萬里長城等形式、線條與結構之美的文化資產省思。
此外,葉世強對於生活與藝術理想的實踐與態度,也成為懷揣理念相近的當代藝術家之參酌先例並與他產生超越時空的對話,與漢雅軒合作的藝術家也流露出類似的追尋路徑,如:葉偉立對其位在水湳洞的故居投入多年的檔案整理與紀錄,范揚存以傳統工法製作大漆樂器,在在反映出創作者終究會回到同一條軸線以達成共通的境界嚮往,皆無關師承而更趨近於一種信念的驗證或呼應。
而透過葉世強的作品,也得以看到藝術家在面對創作時,生活模式何以供給他相當大的基礎與支撐。一生待過灣潭、水湳洞再移居至花蓮的葉世強,經年徜徉在山海之間、體會自然的四時變化,坦然而舒適的生活狀態,儘管物質條件不甚優渥,但心境仍是坦然而舒適的。因而,當葉世強直到七十歲才全力投身藝術創作時,才能得以展現出勃發的能量,反映畫面中常見的星月、燭光,儘管幽微卻始終引人注目,皆源於對大自然之美的敬崇與啟發。
葉語心也形容,在這幾年來整理葉世強故居就猶如一種考古研究,如今據以呈現的藝術家紀念館與檔案中心而呈現出更具溫度的生命史狀態,而在各階段的整頓過程中也持續邀集不同的年輕藝術家加入,意在讓大家與葉世強之間產生更緊密的生命聯繫,儘管藝術家已逝但在臺灣水墨史上有著不容抹滅的一席之地,而他的故事也仍在繼續傳唱。
山水畫譜系的再述
藝術家袁慧莉在本次以最為著稱的《火墨》與《類山水》系列作品參展。火墨始自袁慧莉於2015年赴北京做展覽交流時親身感受的霧霾危害,而在當地發想出以宣紙燒製的灰燼取代墨的創作形式,她援用郭熙《早春圖》畫面,以此對比原作呈現的大氣氤氳之疏朗狀態,反映出空污在當今世界的急迫情況,也在返回臺灣後持續關注周遭的環境議題。
若說山水畫是在呈現世界狀態,就必須要用對應的當代思維來表達現在的生活情況。火墨在創作手法與觀念的突破並非標新立異的刻意為之,而是袁慧莉經由謹慎思考,如何與傳統的水墨進行合理的對話。首先,藉由碳灰的顆粒與乾燥感借指PM2.5在空氣飄散的狀態;再者,由於碳灰並未完全固著於紙張上,在每次移動時都會有些許異位,而在畫面上呈現出持續活動的狀態,不但顛覆了傳統繪畫的形式,更由此反映出空汙是不分國界、無法獨善其身的人類共業。
袁慧莉指出,創作所使用的工具都有其流傳至今的脈絡,她稱之為文化物。對應水墨製程是先焚燒木材,以煙灰調膠製墨再加水研磨;她改取宣紙的炭灰,則是先從紙漿製程再經火燒而成,以自然的材料來回應自然環境的狀態,也因此無法改用西方的炭筆便宜行事。藉由乾燥與濕潤、火墨與水墨的對照來談論氣候變遷的問題,呈現的不僅是表象形式,還有背後所傳承的繪畫語言與辯證關係,這種文化脈絡的延續是她極為看重的。
至於袁慧莉從2007年便開始發展的「類山水」系列則含括更宏大的議題,出自於對傳統繪畫的長年研究,袁慧莉指出傳統山水畫皆是由男性掌控話語權所建構出的美學觀點與筆墨造型,也讓她從而思考女性的聲音何在。因此,袁慧莉藉由提出帶有顛覆性的「袁氏皴譜」,透過不同以往的皴法造型和意涵來重新建構女性意識,表露出陰性書寫的企圖。「我是個創作者,而不只是個畫畫的人。藝術家要帶有創造性,勇於突破已知的美學。」山水畫不止寫景,更作為一種表述情懷的場域,當如今的女性已不像封建時代往往依附於男性之下,會如何討論與詮釋山水畫。再者,袁慧莉更認為生活在當代環境如何能不去正視地球正在發生的事情,水墨藝術家要走出桃花源般的舒適圈,不能陷在傳統的窠臼裡,也因此「類山水」對袁慧莉而言是涉及多面向,複雜而龐大的系統,是持續進行中的創作項目。
透過「執墨」的展呈,匯聚與臺灣有不同地緣關係的水墨藝術家,也揭示出研究水墨發展脈絡需以跨區域的宏觀角度來與以審視。在這當中,葉世強離群索居的出世生活固然因其心性簡樸,亦有時代背景的淵源所致;而袁慧莉則積極關注時代動向、力求突破的入世創作觀,從而折映出臺灣不同世代的水墨創作者對時代發展現象的觀照與記錄,時至今日皆在臺灣穩定地發展與擴延。
典藏ARTouch報導
Home
comments 評文
Works 作品
CV. 簡歷
Exhibitions 展歷
個展 solo exhibition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Publications 出版
Statement
Poem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