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mments 評文
Works 作品
CV. 簡歷
Exhibitions 展歷
個展 solo exhibition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Publications 出版
Statement
Poems
Contact
內動轉化:從形意變異看當代女性意識對水墨的陰性書寫 / 袁慧莉
摘要
二十世紀中葉發展至今的現代水墨畫運動,以「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排斥傳統用筆技術的方法,著重在形式技法進行外部革命,發展至今已在兩岸三地蔚為時潮,各種材質技法的解放,擴張了傳統水墨的定義,有其時代發展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去筆重墨的形式變革發展到了極致,也不能不留意存在著兩個現象:一、過度重墨去筆的型態變化,使得水墨繪畫裡獨特用筆系統的文化語境與邏輯,無法與時並進,且漸漸走向虛無與稀釋的窘境。二、過度重視形式,卻仍以傳統畫論的美學語境做為內容意涵寄託,亦形成另一種守舊。
現代水墨變革在意涵內容上不脫離傳統畫論的路線,例如延續「寫意」之旨、以及以「似與不似之間」、古典宇宙觀、傳統自然觀等,做為美學內容的論述等,使之被視為換湯不換藥的「形異意同」革命。如果說二十世紀是聚焦筆墨外部形式工具技法變革的時代,在形式極端發展到連不用筆墨都可稱為水墨,致使水墨之為水墨的獨特文化邏輯,逐漸終結於過於寬鬆稀釋的定義之中,那麼二十一世紀的水墨變革應該聚焦於何處而不重蹈覆轍?
水墨畫的歷史向來由男性文人主導,其美學詮釋論述亦由男性所書寫,女性意識在中國水墨畫史與畫論中向來稀缺,並非缺少女性畫家,而是女性在以男性權勢為主導的社會中,一向處於弱勢,以至於需要依存於男性所主持的話語權力場域之中,才有可能被接納,在此情況下,必然使得女性在表現造形內容與美學觀上需要符合男性觀點。長久以往,女性意識的匱缺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現象是否有可能被翻轉?
針對上述兩個提問,筆者身為女性水墨創作者,從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便開始思索如何在形式的變革之外,從水墨自身獨特的文化脈絡與邏輯中反思,尋找更多關於意義的空缺。以更包容的態度,進入傳統的核心,進行更細膩的解索,在此解索過程中,並不排斥傳統工具技法,而是檢視傳統還有什麼未竟之處與可能性。例如:「積墨法」的表現與詮釋還有什麼可能?「渾厚華滋」、「墨瀋淋漓」的反面是什麼?如何拓展「皴法」的形意詮釋語法,使之不再只限於「外師造化」、「似與不似」的美學語境範疇?
上述這些探討的主題都來自傳統之內,但最後創作結果卻與傳統截然不同,這種創作方式我稱之為「內動轉化」。在看似傳統的意符之中,實則極大地更動或顛覆傳統內部的意旨,這種變異方式,類似後現代女性主義所主張的「陰性書寫」策略。二十一世紀水墨應不排斥用筆系統的文化脈絡,亦可思考聚焦於形意俱變,也就是從意義內容的更新,帶動形式外部的翻轉,特別是從反思美學內容與意涵詮釋的視角如何變古入新,在傳統筆墨或現代水墨的空缺處,置入新的觀點。同時,對於歷史空缺的女性意識,觀察當代女性水墨創作者如何以不同的觀點進行填補。
本文即試圖從「內動轉化」的方法論,論述當代女性意識的陰性書寫所發生的水墨形意變革樣貌。「內動轉化」雖然不限定為女性專有,但因本文篇幅所限,故暫以當代女性創作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當然也不因為是女性創作者,就必然符合「陰性書寫」的定義。筆者身為研究「內動轉化」創作方法的陰性書寫者,本文或無可避免地引自身創作實例為論述依據,但亦將納入適合此範疇的其他女性範例進行討論。
經過二十世紀中至末,在傳統水墨派與現代水墨派各自主張護筆或去筆的筆墨論辯之後,筆者希望能找到結合兩派的優勢,並在兩派皆忽略的美學內部意涵處著力,試圖找到由內翻動轉化的變革之路,期待在不偏廢筆或墨的情況下,發掘傳統空缺與水墨歷史未竟之域,達到水墨形意俱變更多可能性。本文期望能提供微薄一己之見投石問路,就教於方家。
2021水墨研討會小論文_袁慧莉_內動轉化:從形意俱變看當代女性意識對水墨的陰性書寫2021.pdf
File Size:
19398 kb
File Type:
pdf
Download File
水墨研討會場紀錄
Home
comments 評文
Works 作品
CV. 簡歷
Exhibitions 展歷
個展 solo exhibition
聯展 Group Exhibition
Publications 出版
Statement
Poem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