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象-2009兩岸當代水墨展展期 02/21/2009 - 03/22/2009
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 A1、B1展覽室 水墨一直是中國繪畫的主軸,承繼悠久的文化歷史厚度,邁入近代,兩岸在時代歷史變遷下水墨創作經歷明清、民元、戰後、當代的發展,其間在不同的階段中走過傳承與交流互動,各自在不同的區域背影下,呈現不同的風格及豐富的特質。然本展並不是作為一種全面性的歷史檢驗,而是希望在此有限的空間中,藉兩岸嶄新風格的呈現,彼此述說出當代多元的創新意義,兩岸不同地域風情下,各自風格發展所呈現水墨豐富的趣味,展現這東方悠久歷史的文化類項-水墨,在當代所走出的時代新意,及其鮮明印象的具體呈現,繼往開來作為激盪兩岸水墨創作發展的礎石。 廿世紀在戰後1946年代出生的一代,他們在當代展現創新風格,他們或被稱「嬰兒潮世代」,「在60年代再造青春,在80年代改寫經濟成就的定義」,這世代藝術家也改變世界觀、創新水墨的發展概念。兩岸水墨創作在80年代以後大開大合,一方面重新定義水墨,打破傳統框限,一方面深掘傳統水墨美學精要,表現水墨崇高精神內涵,展現空前的自由創新,從平面到立體,從圖像到動畫,拓展水墨疆界推向多元的境域。 當代水墨創新表現,技法及形式上已大大的突破,然就思想、美學層面的反省回歸而言,則始終仍與水墨傳統文化淵源、精神主軸保持著一定之關係;長久以來文化體系中存在的共同美學原理、文化形式與內涵、本質,使吾人對水墨畫保有不退的吸引力。 台灣水墨發展自清代承襲文人水墨底蘊,經歷日據時期新美術教育與寫生畫風的洗禮,戰後復在歐美思潮、現代抽象風格影響下開創新局,邁入當代復於解嚴後,脫離傳統形式與筆墨框限開創新風格與多元的時代面貌。 本展從當代水墨作品特質加以歸納,兩岸各25位畫家提供作品展出,以下列三種創作風格表現,一、新文人與自然;二、新現實與憶境;三、意識流空境,加以介紹。 (一)、新文人與自然 在1980-1990間所謂的「新文人畫」風,仍是指水墨畫創作技法上有相當傳統基礎的,在跨入21世紀初的「新文人畫」則形式上已跳脫傳統的局限,創作技法上也擺\脫傳統臨摩為本的方式,但在內涵精神上則表現出傳統文人的雅逸氣質,或文人山水的優雅意境、文人出世的情懷,表現文人消遙避世,或自性解脫的態度,及個人主觀的理想世界。21世紀初「新文人畫」風屬具現代性的表現,與20世紀初傳統文人畫從「詩、書、畫」全面修鍊的人格表現準則相較,「新文人畫」與傳統面貌已相去甚遠,而思想、美學層面的反省回歸,「新文人畫」風有其突破性,但仍不斷回探傳統文化精神淵源,跟傳統文化潛在內涵始終保持著一定之關係。傳統文人水墨畫審美規律在「象、思維」上建立在宏觀的審美基礎及表現方式,(即是一種超越視覺的認知過程,涵蓋\形、神兩種表徵,而非只在造形結構上,是揭示人性與物性高度的一致性)。當代新文人水墨表現,介於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創作形式,展現個人主觀精神特色,以新筆墨符號詮釋水墨語彙、空間構成,涉獵傳統文化哲理、書畫原理,審美規律上展現傳統的媚力,掌握傳統文人水墨涵蓋\形、神兩種表徵,人性與物性高度的一致性表現,選擇從自然的觀照來切入,山水的表現長久以來一直是文人喜好表現的題材,當代水墨畫家許\多對山水畫情有獨鍾,也正契合文人不隨流俗,好高隱的,喜愛回歸自然,孤慠獨特個性氣質,心靈內在需求不隨流俗或不僵化虛浮的創作形式,追求質樸的魅力。 二、新現實與憶境 傳統現實主義奠基於藝術世界的二元模式,其反映論或模仿的觀點,形式 表現預設在現實與再現之間,有相似、類似、或類比的透明關係。在19世紀也延伸到紀實文學、攝影、電影等領域,現實主義也有譯為「寫實主義」者。大陸現實主義發展過程中受俄國影響,「現實主義」始終是一條鮮明的觀念主綫,然大陸進入當代的發展,它已不是一種「寫實」的技法,而是藝術家關切現實的精神指向,和從豐富的現實生活感受中獲得藝術表達動力的語言方式。台灣現實主義乃源自70年代各層面的鄉土意識運動加上美術雜誌推介美國「懷鄉寫實主義大師」魏斯(Andrew Wyeth)後,興起鄉土懷舊題材水墨表現;畫家走入鄉間尋求農村、稻田、斷垣、殘壁等鄉土氣息的懷舊題材,以寫實的手法刻畫所見,一時蔚為風氣。然隨著80年代解嚴威權限制逐漸鬆綁後,當代水墨畫家現實主義的表現轉向另一種局面,此風可從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品「類比寫實主義(Barthes Moriarty,1994)」的表述中找到契合點:「不表達現實,而是表意現實」,表意現實因而進入「符徵和符旨之間的某種距離」,批判與自覺的距離,這使水墨藝術走向關注自身的建構,以及「現實」的建構。隨著新科學發展、消費主義的盛行,大環境改變也促使吾人「重新想像了現實」;或借鑑普普藝術表現手法作為進入現實的新角度,或以變形、象徵的手法,使水墨畫現實的表述從再現走到表現,也時而吸納哲學、宗教等思想對藝術現實表現作觀念的詮釋,偶也有帶著嘲諷、揶揄的玩世的現實主義,或刻意突顯世俗的現實想像,或荒誕的現實表現,但社會與人生的現實精神,則始終是當代水墨關懷的主題之一。 三、意識流與空境 「意識」文化詞彙的解釋為:一套態度、理念、和價值,構成了個人、團體或社會階級的覺察狀態與自我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兼文學批評家高德曼(Lu-ci en Goldmann),將之區分為「實際」、「潛在」意識。「意識流」一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早開始使用(1890年),原指人的意識是流動性的,變化萬千,而不是固定的,有條不紊的,後來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36-1939),進而創出意識與潛意識學說。十九世紀末西方小說家將「意識流」是用來描述現代小說中;企圖將心靈內部狀態的內容和節奏,以一種未經修改的「內心獨白」形式轉換為文字,把人物心中不連貫、變化無常的片斷聯想與回憶描寫出來,這種融匯思緒、印象、記憶與感覺流動的意識狀態之敘事體稱「內心獨白」。其後從文學類比為藝術前衛及精神分析所使用的「自由聯想」;不過「自由聯想」的目標主要是在啓動無意識的表現,而非有意識的想法及感覺。現代主義以前的藝術關注外在世界或外在真實;現代主義以後藝術轉向探討內在世界、內在真實,正如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意識是向外的,潛意識是向內的。當代水墨表現中之一脈,即以自動性心理書寫機制,逃出文字的束縛,思想的束縛,不假思索,釋放心靈底層觸動潜意識,投射出藝術家隱藏內在的心靈,人的真實原貌,帶出其藝術最本質最深層真實的生命情境的表現。 傳統水墨畫表現理論中,初雖透過臨摩學習的途徑,但最後達至高點,仍須師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為本(老、莊學說之本),技術上而言,此種水墨表現也是用觸動意識流的方式,以單純簡煉的原初的皴法「符號」特質,表現追溯「道」、「自然」宇宙生成的象徵,以個人的內在人格修為,觀照自然在心靈的投射,透過筆墨「符號」轉換,達到天(道)、人(現實、作者)境界的謀合。此種境界則有些類似宗教禪修上「空」的境界,不著形象,形象已經不是主要的訴求了。 |